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200/10/05 錄像裝置上課紀錄

王俊傑

clip_image002

第四周為客座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王俊傑主任述說他的創作歷程以及經驗分享。

I.主要的創作歷程

王俊傑老師說他一件作品創作時間一到三年不等,尤其又是系列概念作品,其間包括找尋資金、 規劃等都屬龐大的計劃。

以下為代表作品

1994 《十三日羊肉小饅頭》,台北市立美術館

創作概念:在德國唸書時發展的虛擬商品,赴德讀書後開始思考想說作品美學性和內容

之間的關係。利用錄像媒介、觀念裝置以及虛擬商品的概念表面俗媚,內容

討論政治、階級、消費等意識形態。

創作手法:嘗試形式和內容對立。前期找了五個中國古代宮廷菜,元朝、唐朝、宋朝、

清朝皇帝吃的菜編成食譜,在美術館當成商品展示,模仿商業運作模式可以

訂購、以低價吸引顧客、折價券等,其間做了不同的版本以因應不同地域性

的展覽。其中一個主題作品,以明朝皇帝吃的一道菜《十三日羊肉小饅頭》

以想像做成以假亂真的陶瓷,主要想激起消費者對於可望而不可及的物質欲

望以及階級的落差。

 

1997 《極樂世界螢光之旅/商店版》,香港歌德學院,愛克發藝術廊
1997 《極樂世界螢光之旅/商展版》,台北資訊科學展示中心

創作概念:虛擬旅行社

創作手法:以旅行社販售包裝行程讓消費者以為煞有其事。然而推出的套裝行程像是

「槍林彈雨冒險團:巴爾幹半島戰區」、「親臨現場:一九九七、七、一凌晨

在香港」、「雅瑪遜流域絕地探險隊」等。旅遊的本意應該是要放鬆身心、開

闊視野,但他以這種變向的手法將旅遊視為提供虛幻時空的隱喻,它也是台

灣媒體藝術中以網路為呈現媒體的早期作品之一。

 

HB-1750(返老還童丸)、HM-1756(減肥飲品)

創作概念:開設了一家名為「FOCL」(For Our Consumer Loving)的虛擬公司,販售虛擬藥

品廣告。

創作手法:HB-1750為返老還童的藥品名稱,HB-1750之系列廣告HM-1756,為減肥

飲料廣告。沿襲虛擬概念,真實製作藥品標誌及廣告,向觀者釋出一種回

到自己美好樣貌或輕盈曲線的「迷幻藥」。

--------------------------------------------------------------------------------------------------------

2000年開始的微生物學協會(Microbiology Association)是王俊傑老師另一階段的創作。因應大環境的數位化,人類將面臨新的問題。以童話寓言的方式,假設2000年地球產生鉅變,海洋全都消失了所以人類生活遇到威脅,這時出現一位Z博士,他成立了微生物學協會,這機構裡有很多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有主持人,他們在研究地球即將毀滅之際人類的未來要怎麼繼續生存。

其發展出來的幾個子計劃為:「衣計劃」(2000)、「狀態計劃」(2000)、「旅館計劃」(2001)。

2000 《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微生物學協會/衣計劃》,台北市立美術館

創作概念:假設未來的生活樣貌。

創作手法:博物館裡的美術館,並有以MA(Microbiology Association)總部為圓心的機場,

因為海洋消失地殼產生碰撞,全世界主要的城市,巴黎、紐約、東京和莫斯

科等四個城市撞在一起的未來城市小模型。以及15分鐘

動畫短片,並展有未來衣服的有別於現今的價值,它將可以代為睡眠。

 

2001 《微生物學協會/旅館計畫》,伊通公園,台北

創作概念:假設未來的生活樣貌。

創作手法:這為微生物學協會的其一計劃。副標為「神經指南」(Bibless)。假設未來世

界空氣污染,但人類還是要旅行,以旅館角度來說明未來的居住模式。後台

穿幫的搭棚方式,加上有實際床組,以牆上已經消失的海洋風景照,帶給人

們無限的惆悵。

 

2008 《微生物學協會之/終曲:克里南特星》,伊通公園,台北

創作概念:克里南特星考古學紀錄

創作手法:微生物學協會之終曲。想像著人類科技文明到最後導向毀滅,地球人移民到

另一個星球的心路歷程。藉由手工感的繪畫、文字、黑白攝影等文件紀錄方

式,把人類從零開墾,從中取得的物件做展示。

clip_image004

王俊傑,《終曲:克里南特星》,2008
圖片來源:http://publicart.cca.gov.tw/news/view.php?id=2405

 

II.影像裝置的創作部分

2009年以錄像裝置作品《大衛天堂》獲台新藝術獎第七屆年度視覺藝術大獎。

2008 《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台北市立美術館
創作概念: 因為2002年去世的設計師好友,開始讓王俊傑老師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人際

以及和空間的關係。

創作手法:實際搭景、5螢幕同部投影、HD錄像拍攝。拍攝半年多並後製3、4個月,

作業繁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1mpFXg9-o8 (YOUTUBE影片)

 

III. 劇場經驗:

以新媒體角度去看跨領域,把不同媒介作混合性的處理並致力於舞台設計和數位影像,讓影像不再只是陪襯角色。

2006 《華格納全本歌劇--尼貝龍指環》,國家交響樂

2007 《雙姝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08 《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大型音樂劇》,台北小巨蛋

2008 《黑鬚馬偕》,國家戲劇院

2010 《萬有引力的下午》,桃園廣達總部廣藝廳

 

Q&A

Q1:請問王俊傑老師是如何把想法轉換成作品的呢?

A:其他工作有一定訓練和目的,最後有所產出,但藝術工作還是跟其他工作不一樣,你無法知道最後會變成怎樣或達成什麼。還是要來自你對於環境的認知跟接受這環境的感知然後轉化成對環境的回應。基本上就是在回應你生存的空間與環境的議題。從外界的資訊得到刺激再轉化成有興趣的部分最後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創作形式,不是刻意找題材也不是無中生有,一定跟你所對應的環境、社會、所吸收的書籍電影或生活經驗有關。把你議題有興趣把它轉成創作的型態。對我來說我的創作都屬於長期發展,作品之間都會有關聯性。現今滿強調創作思考的脈絡性,如此一來別人也才比較了解你本身與作品的關聯性。

Q2:請問老師對實際搭景或3D技術軟體虛擬物件的看法為何?

A:首先是感覺的問題。你今天去透過一個數位的方式去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個東西和你實際在一個空間去面對一個物件這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這牽涉到個人如何去詮釋自己美學觀點有關。基本上,就我的經驗,我盡量不去用3D,因為以我們現在的財力和可被執行的技術沒有辦法做到我們真正想要的品質。除非像是Hollywood的那種細緻的規模製作。但有些簡單的幾何可能就適合3D技術去製作。總體來說我不排斥3D,但還須端看作品的取向。

Q3:剛剛王俊傑老師有提到說你的作品製作過程裡有製作人,請問老師在合作過程中你把自己

與工作夥伴各定位在何種角色?

A:從1994年開始起就以一種團隊方式在工作,另外再請一位負責找資金來源的製作人並負責規劃整體流程以及宣傳,也負責找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起合作,讓作品更臻水準。用一種專業的操作方式來對待我的工作。現在藝術家不像之前對藝術家的定義,他更像是一個CEO,把概念想好再託付給工廠做,所以其中有弔詭的地方。

 

參考網站

http://techart.tnua.edu.tw/1_member/jieh.html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29/254

http://www.artemperor-auction.tw/NewsList.aspx?id=593

http://2007boom.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4836.html

http://quantaarts.pixnet.net/blog/post/13987323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29/167/254

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artists/caecaeeae.php

http://publicart.cca.gov.tw/news/view.php?id=2405

http://www.deoa.org.tw/events/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